贾利军:数字时代的“职场进化论”|头脑风暴

发布时间:2025-07-14浏览次数:10

  7月4日,贾利军老师受邀做客第一财经,就数字经济对就业市场的颠覆与开拓,职场人的破局路径,未来职业的进阶与变化展开讨论。

0C8B6A30AD8AB14D1A821D79D15_7B5449FD_D97B.jpg

  以下是贾利军老师在节目中的重要观点。后附相关视频。


1、“未来稀缺技能会有溢价,而通用技能则会贬值”


  人工智能的普及将深刻重塑技能价值的格局。那些容易被AI自动化或高效复制的通用技能,例如基础的数据处理、信息检索或标准化操作流程,其市场价值将会因为机器能以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完成而显著下降。相反,依赖于人类独特天赋、深度创造力、复杂情感理解、高级人际互动能力、批判性思维以及跨领域整合能力的稀缺技能将变得愈发珍贵。

  比如,讲故事本身看似普通,但小说主播顶尖的声音塑造力、细腻的情感表达、对不同角色的精准区分与演绎能力,使其艺术感染力远超AI语音合成。这种难以被机器替代的、高度个人化的“讲故事”能力,吸引了800万订阅者,正是未来稀缺技能获得显著市场溢价的有力证明。


2、“人工智能应解放人类而不是淘汰人类”


  我们应当从根本上认识到,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在于作为工具来解放人类,而非旨在取代人类。它的强大之处在于能够自动化那些繁琐、重复、规则性强且可被明确编码的任务——这通常是知识存储、检索和标准化输出等“可物化”的工作,如同博物馆中单纯复述知识的解说员角色。人工智能的意义在于将人类从这些“体力劳动”或“初级脑力劳动”的束缚中解脱出来。

  过去耗费五年时间的文献梳理工作,借助AI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。这节省下来的宝贵时间和精力,正被投入到更需要人类“悟性”和“人心”的领域——提出原创性问题、进行深度思考、理解复杂现象的本质、做出价值判断以及建立深刻的人际连接。因此,AI的本质是工具,它努力的方向是承担可物化的部分,从而让我们能更专注于发挥人之为人的独特属性。


3、“人身上有一些素质是可以物化的,也有一些是永远不可物化的,未来教育的意义更在于那些不可物化的人类素质的优化”


  人类的能力和特质存在根本性的分野。一部分素质是“可物化”的,即能够被分解、规则化、数据化,并最终通过算法和机器(包括AI)来高效执行,例如计算、记忆、特定模式识别和执行预设流程。然而,我们身上还存在着那些“永远不可物化”的核心素质,它们构成了人类独特性的基石。这包括了深度的共情与情感理解能力(能感知并回应微妙复杂的人类情绪)、无中生有的创造力与想象力、在模糊情境中基于价值观和道德的复杂判断力、在高度不确定环境中的情境化理解与灵活应变能力、元认知(对自身思维的反思与调整)以及建立基于信任和长期关系的深度连接。

  这些特质,如同那位成功的演讲者身上自然流露的“温暖、温和、细腻”,是AI难以精准模拟和替代的。这也清晰地指明了方向:在人工智能时代,那些高度依赖人际互动、情感关怀和人性化判断的领域(如高端护理、心理咨询、深度教育、创意领导力),其价值将愈发凸显。


4、“人工智能时代理工科潮汐性,增长后,是文科的井喷增长”


  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革命将引发职业需求结构的显著演变。初期,技术的研发、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会带来对STEM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数学)领域,尤其是AI相关专业人才的爆发式需求,形成一波强劲的“潮汐性增长”。然而,当AI技术趋于成熟并广泛渗透,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整体生产效率和物质供给能力后,人类社会的重心将不可避免地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。这预示着紧随其后的将是人文学科及相关职业的“井喷式增长”。

  原因在于人类对精神满足、情感连接、艺术审美、文化体验、哲学思考和意义追寻的需求是无限且永不枯竭的,远超物质需求;其次,AI应用带来的复杂伦理、法律、社会公平性等问题亟需人文社科的深度参与解决;再者,人机共处时代需要设计更具人性温度的交互与服务体验;最后,正如对“全科融合型科学家”的预见,解决最棘手的全球性挑战(如气候变化、社会公平)必然要求打破文理界限,融合科技逻辑与人文视角。因此,满足人类深层精神需求、解决复杂人机社会问题、以及推动跨学科融合创新的文科领域,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和难以计数的全新职业形态。



来源:第一财经 数字时代的“职场进化论”|头脑风暴


阅读原文


来源第一财经

编辑丨肖启玉

编审丨吴文钰




联系我们
普陀校区:中山北路3663号
闵行校区:东川路500号
邮编:200062/200241
电话:(021)62232025/54344958
Email:jgxy@sem.ecnu.edu.cn
院长邮箱:dsyin@finance.ecnu.edu.cn
学院网站
学院微博
学院公众号
学院视频号

002全讯白菜网(CHINA)官方网站-Ultra Platform 版权所有    技术支持:信息化办公室©copyright 2013.All rights reserved